拖延症背后的深层心理含义 拖延症的背后心理机制是什么

拖延症背后的深层心理含义

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说,拖延可以被看作一个症状表现,症状背后可能有很深的心理意义或复杂的心理动力。

1、拖延也可能是一种被动攻击。总是被要求,又反抗不过父母的孩子,最容易用拖延来反抗和被动攻击。我们可以接触到有一些人是你越催他,越要求他,他越慢,越做不好,很可能就是他在用这种方式来抵抗侵入性的外部环境。父母越侵入,反抗不了的孩子就会越被动。

2、第一,TA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;第二,TA似乎还必须得做。TA认为生活就是这样的,就是去完成一件接一件你不喜欢的事情,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很理想化的,不切实际的。对TA来说,工作是在完成老板同事对TA的要求,学习是在达成父母对TA的期待,赚钱是在迎合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。TA做的所有事情,都是为别人而做,为了应对外界的要求而做,TA自己是体会不到任何快乐和意义的。

延伸阅读

心理学最后十秒定律

01

拖延是一个习惯,习惯总有它的惯性,也就是说,它会保持当前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。

举个栗子,你在玩游戏、看视频或者刷朋友圈的时候,中间是不会立刻停下来的。

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很享受,但就是停不下来。

人很难从这个状态自觉地走出来。

但是,当外界向你有一个压迫的力量时,这个惯性很容易被打破。

就像你突然被告知明天要进行某个科目的考试,你懒散的惯性一定会被打破。

突然被迫施压,ddl前通宵复习的感觉一定很难受,因为改变自己总是伴随着不适,但这种感觉是要经历的。

反过来想,在日常过程中,我们能不能给自己加一个外界的力量打破自己拖延的惯性呢?

02

那么方法来了:心里默默倒数十秒钟。

10、9、8、7、6、5、4、3、2、1、「行动!!!」

这十秒钟,你在给自己施加外界压力过程中,你会非常不适,内心在一秒秒地走向崩溃。

当数到1的时候,数字0在心理上就是「行动!!!」的指令,这股力量会驱使动作产生。

十秒钟后,人的状态真的就改变了。

想要起床,倒数十秒就做起来穿衣服。

想要出去,倒数十秒就走出门。

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

—柏拉图

开始做事之后,摆脱原有的状态进入新的状态时,接下来就很容易形成新的惯性了。

除了改变拖延的现状,当你要开始做某事,发现要犯拖延症的时候,这个法则依旧通用。

拖延心理学书籍

《拖延心理学》是2009年12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,作者是简·博克、莱诺拉·袁。该书讲述了《拖延心理学》的基本信息是:迟缓习性既非恶习,也非品行问题,而是由恐惧引起的一种心理综合症。

书名

《拖延心理学》

别名

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

作者

简·博克、莱诺拉·袁

类别

心理学,拖延症,时间管理

原作品

Procrastination: Why You Do It, WhatTo Do About It Now

拖延心理学经典语录

1、克服拖延的第一步——请摒弃你对拖延的恐惧、羞耻、担忧以及自我憎恶,只有在宽容乐观的态度和心平气和的情绪下,你才能看清自己为什么会拖延,才有可能让拖延之手从你的生活中松开!

2、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(可观察、具体而实在的),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。

不是:“我要停止拖延。”

而是:“我要在九月一日之前打扫和整理我的车库。”

3、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。不要异想天开,而要从小事做起。不要过于理想化,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。

不是:“我绝不再拖延!”

而是:“我会每天花一个小时时间学习数学。”

4、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。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,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。

不是:“我打箅要写那份报吿。”

而是:“今晚我将花半个小时设计表格。明天我将花另外半个小时把数据填进去,再接下来一天,我将根据那些数据花一个小时将报告写出来”

赞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