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抄经,下辈子还做广告狗 | 深聚焦 · 匠人

『拾贰象岛』用心打造“深聚焦·匠人”系列。每周一和周二,岛主将以精心挑选的匠人切入,展示其工作状态、揭示其内蕴的工匠精神。
? 第一期四十年修瓷,一辈子修心,呈现修瓷大师的人生历程及其精神内核。
? 第二期胡同深处的手艺人,很高兴遇见你们,刻画老手艺人的技艺与坚守。
? 第三期静心做壶,认真做人,揭示一位摄影师作为匠人的独特面貌。
本篇为第四期:
门开着,秋原先生和周老师已经迎在门口,我来不及擦掉脸上的汗就被让了进去。北京已入仲夏,室外燥热,一进工作室便清凉很多,室内隐约飘来乐声,清净优美。房屋布置简单,一张长条桌,茶席洁净质朴,香席清淡袅袅,一面墙是书柜,对面墙上悬挂着古人写经。
回过头再审视这位传说中的秋原先生,个子不高、身材微胖,圆脸、粗眉,架一副黑色的圆框眼镜,穿件宽松的棕色麻布上衣,语气随和。
—— 写经就像抽烟喝酒 ——
打格、上蜡、砑纸、焚香、研墨,这是每次写经前的必要步骤。“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……”秋原先生写起来不紧不慢,不慌不忙。身旁摄影师在拍照,我问:“影响吗?”秋原先生说:“没事儿。”他可以在任何地方写经。
我喜欢写,从不厌烦。只是偶尔会觉得累和疲惫,这个时候我会睡一会儿或出门见个朋友,调节调节。对我来说,写经就像抽烟喝酒一样,会上瘾,不写会惦记。
▲《地藏经》
一部《地藏经》近两万字,每天抄写七八个小时,需要一个多月,写出来有三十多米长。每写完一部秋原先生倒头便睡,醒来还会发懵一段时间。
“他每天除了睡觉,其他时间都在写,前两年基本上一天写十五六个小时。有时写着写着会突然深吸一口气,你问他怎么了,他居然回答忘了呼吸!他对抄经的感情太深了,有时候讲课会流下泪来。”坐在一旁的周老师悄悄比划着流泪的手势。
秋原先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:“真想穿越回去看看那些在枯灯黄卷旁一笔一划写经的经生们,哪怕只是一眼。”
—— 广告人的苟且 ——
前几天偶然路过簋街,看着那些没怎么变的招牌和依旧密密麻麻的人,秋原想起几年前的自己。他几乎喝吐过簋街的每一棵树,住过数家医院,“唉,那个愚蠢又癫狂的年代!”
十年前,他还在广告圈摸爬滚打。从艺术设计系毕业后,他没像其他同学一样留高校当老师,而是只身从东北来到北京,想闯一闯。
工作比较顺利,先是到《广而告之》做设计师,后来在新华社《财经国家周刊》做美术总监,最后自己做设计工作室。
数年的广告生涯里他拿过很多奖,却也彻底明白了广告圈的苟且——面对广告商,再好的创意都可能变得一文不值。经常是拿起电话装孙子,放下电话爆粗口,秋原渐渐对这个行业失去了兴趣。
—— 重新激活的灵光 ——
秋原遇到典水梅花李沾先生,跟着李沾老师开始重新解读经典,自幼学习书法的他才开始了解古人字里行间留给后人的话。
那时的秋原还在主攻行草。几年后,他无意间发现唐人抄写的经书,字虽小,但法度规矩严谨可见。用他的话说,“唐人写经看似规矩呆板,但是你未必能写得出来,也许那就是它的高度”。从此他迷上了研究唐人笔法,很快上了瘾。
送秋原去学书法,仅仅是因为父亲觉得他的字写得比别的小孩儿好看点。最开始学欧阳询的《九成宫》,少年时代开始获奖,十几岁就加入了省书法家协会,但秋原先生说那都没有入门。
大学毕业后进入广告圈便没日没夜地忙,连吃饭时间都很紧张,没空写,可写字一直是他最喜欢的事情。2011年,他突然觉得继续做广告实在是浪费生命,他想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写字上。

“我做了一个决定,宁可借钱过日子,也不赚广告行业的一分钱!”决定好做,坚持不易。秋原经常面临抉择——抄经买材料需要钱,正好有一个2万元的标的,接不接?接,日子会好过一点;不接,得另外筹钱解决生活用度以及写经材料花销。
秋原选择不接,理由是:
赚一点钱就会分心,所以我不留退路。人一辈子才多长啊,我只想把时间花在最喜欢的事情上。
这是一种对待时间的态度,看起来很虚无,却真切而实在。
—— 用笔千古不易 ——
为了接近唐人写经的高度,秋原开始搜集唐代经文残片,每日研读,从笔法到材料,仔细摸索。
很多人学书法只是在描摹轮廓,力求像某种字体,其实怎么用笔才是核心,要让柔软的毛外发出强韧的力量。
▲黑湘妃毛笔
赵孟頫说:“结字因时相传,用笔千古不易。”笔法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,从唐代残片中,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用笔习惯。
“仔细看,”秋原先生示意我凑近,“每一个点画里都有阴阳。尖圆、直曲、粗细、浓淡、快慢、来往,就像打太极一样,每一笔都是一个圆,回环缠绕连绵不绝。正确的写法可以养人,否则会耗人。”
▲《金刚经》
—— 时光的味道 ——
写了一段时间后,秋原发现有些地方怎么写都不对,于是开始研究写经用的材料。
他找遍了市面上所有的纸,却发现与唐人的纸差别很大。“现在的纸卖相好,但禁不住岁月的考验,放不了多少年就会泛黄发脆。”
“如果找不到一种能保留很久的纸,写过的字百年以后就消失了,后人能从我们这一代人这里看到什么信息呢?”他说他就是一块石头,后人能踩着他过河就值得了。
听朋友说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寨子里,还保留着唐代的造纸工艺。秋原很激动,立刻启程赶了过去。
寨子很偏,跋山涉水才能到。在那里,他看到了纸最原始的状态以及制作全过程。原料是楮皮,过程简单,却凝结了最从容的时间痕迹。
▲西双版纳的寨子里还保留着唐代造纸工艺
秋原先生给我看了一段他录的视频,能清晰地听到纸晒干后扯下来的“刺啦、刺啦”声,这是只有纯皮纸才能发出的声音。这样的纸,一天只能晒出两张,早晨捞纸,下午两点钟左右才能完全晒干,揭下来后再捞第二张。
纸看起来很粗糙,但确实好用,同样是树皮做的纸,做法不同、地域不同,放在一起对比着写,像同一种茶放在一起对比着喝一样,每个人都能找出最好的纸。材料本身是会说话的。
秋原拿纸给我看,纸是淡黄色的,很难撕,用力撕开后能看到长长的树皮纤维。
▲楮皮纸
“这个纸韧性好,我有时直接把纸条搓成绳子用来捆东西。”说着,他将一条纸搓成绳子给我看,神情认真。
一旁的周老师说:“用普通的纸写不出古人的味道,会着急的。秋原老师有这个特点,他比较容易在一件事情上钻下去。”
—— 一世太短,世世抄经 ——
▲黄秋原
以今天的观点看,抄经并没有多少实用性——想看经书,你可以上网,也可以买印刷品。但秋原觉得,这些经典的价值不止于阅读。
有人去复原敦煌壁画、有人去复原瓷器,但很少有人复原经书,这个事情还是需要有人做的。在一部传承上千年的经书面前,眼前的物质和名利什么都不是。你的心会更安静更细腻,看问题的时间轴会更长。
他的愿望很简单,就是希望能把经抄得更好,让看到的人生起更多欢喜心,也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抄经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。
临走时秋原补了一句:“人的一生其实做不了什么,更别轻易说弘扬什么传承什么,我只是个热爱抄写经典的抄经人而已,一世太短,世世抄经。”

· End·
策划 / 唐骋华
采写 / 乔如月
图片 / 杜怀一
视觉/ 徐铭远

该文章为拾贰象岛island原创版权,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。
针对侵权行为,拾贰象岛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。
长按下面的二维码,你就能成为「拾贰象岛」的「岛民」啦!

赞 (0)